台灣財經巨人白錦松傳奇,如何成功經營鉅富人生
擔任知名連鎖唱片行、玫瑰大眾唱片的董事長白錦松,一直以來都採取低調風格,鮮少現身於螢光幕前。然而一旦出現,又往往與融資、投資、著名財團或企業掏空案脫不了關係,且通常是以市場金主身分遭到傳喚。
白錦松究竟何許人也?為什麼能與這麼多企業扯上關連?以下,就來帶您了解這位唱片業大亨。
歌星夢碎,焉知非福
今年六十三歲的白錦松,不只經營玫瑰大眾唱片公司,同時還擁有白氏資產管理、僑銀企業公司。除此之外,更是華山產物(原太平產險)的股東兼董事。身價保守估計,至少十五億。
行事低調的白錦松,在股市界、投資界與金融圈,都是眾所皆知的聞人。但在民歌興盛的六零年代,白錦松也曾是背著木吉他追夢的大男孩。年輕時的他,看到 1972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前往中國受訪時的內容,深受感動,因此也成為當年風行口號「用自己的語言,創作自己的歌曲」的信徒,試圖加入製曲、自唱的行列,就只因為想「唱自己的歌」。
雖然當年有不少素人藉由自創曲目發跡,順利成為民歌星海中的一員,但那個年代競爭也非常激烈。屢次參加金曲獎、大學城……等詞曲創作比賽節目,卻都鎩羽而歸,讓白錦松星夢盡碎。歲月不待人,轉眼間就要從大學畢業,眼看幾經嘗試卻始終無果,若持續投注心力於上,很有可能畢業即失業。反覆考量,白錦松只得放棄演藝與歌唱之路,轉而回歸現實,投入房地產代銷一途。
投資房產成致富關鍵
事實證明,他的顧慮是對的。民國七零年代,台灣房市大漲,這時的白錦松方屆而立,捧著數年來辛苦攥下的積蓄,因勢導利,順利擠身於房產界名人之列,並開始投資經商。
然而他生性不喜張揚,幾乎不曾掛名於所投資的企業之上,往往只選擇在幕後做個沉默的股東,接觸對象也幾乎都是業界人士。這就是為何,普羅大眾幾乎沒有聽過白錦松的名號。
白錦松購入台鳳大樓,一鳴『金』人
儘管作風低調,但每次白錦松出手,幾乎都展現出過人的財力與氣度。
先從 2004 年的台鳳大樓拍賣事件說起好了,但在說這件事情之前,要先解釋『台鳳案』。台鳳是日據時期就存在的老字號,一開始由日本人設立,名稱是『台灣鳳梨株式會社』,專門製作鳳梨罐頭並輸出國外。台灣光復後,農林廳重新合併全台灣各地的農產業公司,因此董事長也不再是日籍人士,改由台灣人經手,名稱也陸續改為『台灣鳳梨股份有限公司』、『台鳳股份有限公司』。
但在 1990 年代,因為經濟貿易全球化影響,台鳳的傳統農業加工品輸出生意受到影響,當年的董事長便利用台鳳擁有土地開發房產並予以炒作,再結合炒作股票、幕後操控,不出多久,便將台鳳公司股價哄抬上天。好景不長,亞洲金融風暴席捲台灣,不少政商法界投資台鳳血本無歸,這些幕後交易也就被抖了出來。其後,台鳳投資的產業陸續經營不善,甚至連重慶南路一段的總部『台鳳大樓』(如今的松麟企業大樓)也淪落到必須被法拍的地步。
儘管前一名使用者鬧出這麼大的事,但因位處黃金地段,台鳳大樓的身價之高,也絕非常人能一舉購入。就在法院進行第三輪第四拍時,白錦松竟以新台幣6億元買下台鳳大樓所包含的整個地號、建物及地下樓全部產權,且在參與投標時,就已繳交一億兩千萬元保證金。
媒體相當好奇,一向低調的白錦松為何突然做出此舉?檯面上看來只是唱片行董事長,竟然有這樣雄厚的財力?他的目的是什麼?這些問題引發時人關注,因此媒體便守在法拍交易現場之外,打算現場採訪,一探究竟。但當時白錦松正在土耳其度假,並沒有置身於交易現場,因此這些問題的答案就不得而知了。
多角投資策略,常捲入意外風波
除了眾所矚目的台鳳大樓事件,白錦松也曾因人脈廣、投資領域多元,加上出手大方,且不排斥接濟合夥人,於是時常在各種融資案、掏空案中,以關係人身分遭到檢方偵訊。
較為人知的,大概就是數碼戲胞科技掏空案,數碼戲胞當時的董事長林煜晉,夥同擔任東森前財務長的胞兄林育德(後改名林睿紘)掏空公司十餘億元,遭年代集團前總裁邱復生爆料此事。由於林氏兄弟曾經向白錦松融資,於是白錦松也被傳喚到案,但經調查後,發現純粹業務上聯繫,並未涉及任何詐欺行為。
另外一起事件,當屬曾轟動一時的亞歷山大集團倒閉案。由於白錦松得知該集團負責人唐雅君與妹妹唐心如財務吃緊,急需資金周轉,因此曾商界新台幣2000萬元給對方,因而遭檢方偵訊。但在亞歷山大結束營業後,白錦松還主動書立『債務清償協議書』,減少對方債務金額,且亦未採取威脅、逼迫手段,強行收取本金與利息。
看到在這些牽涉重金的案件中,白錦松都因市場金主或融資對象身分而涉入,自然不難想見他在股市圈與金融圈所具備的影響力了。
以投資實踐未盡音樂夢
儘管外在風雨不時襲來,但對白錦松來說,年輕時熱愛歌唱與演藝的心卻始終不變,想要培育台灣本土音樂、發揚文藝的念頭也從未消失。因此,除了投資房產與企業,白錦松也於 2007 年接手財務吃緊的玫瑰大眾唱片。然而,那幾年受到數位化市場影響,散布於北中南五十多家的實體商店,逐漸縮減到僅存一半。
這使許多廠商不免擔憂,為此,白錦松特別出面安撫廠商,且找來不少銀行界大老為他背書。他直言:若擔心玫瑰唱片惡性倒閉,導致訂單無法對帳,儘管開票找他索取款項。除此之外,還設宴款待同行的合作夥伴與高階主管,並以他在商界馳騁多年的經歷向來賓保證:玫瑰大眾絕對不會倒在他手上。
其實,白錦松才接剛接下玫瑰大眾就已虧損上億,但他卻不願輕易放棄,不在乎這以億為單位的赤字,仍苦心經營。他一路堅持,看準時代趨勢與電子商務潮流,先於2003年結合門市消費紀錄,將資訊電腦化、即時傳送至總公司主機,整合出音樂排行榜『g-music風雲榜』,使台灣唱片市場出現具有公信力的音樂新指標。
其後,又於 2005 年大刀闊斧,將玫瑰大眾音樂網徹底改版,整合最新音樂資訊,更開闢討論區以聆聽樂迷意見,並予以回復。更於 2011 年,結合數位音樂平台ezPeer+,宣布推出行動音樂無限聆聽服務。近年來更將陸續經營發展電子商務、線上付費下載、網路購票系統等機制,將新媒體與傳統唱片通路整合,可說是同業中的先驅者。
說完了白錦松在商界的風雲事蹟,也該來看看他在別的領域有哪些活動。其實白錦松真的相當低調,不管在幕前還是幕後,公開亮相的次數並不多。但他實際上,卻是個熱心公益、默默支持音樂與文藝活動的人。
例如過去,韓國天團SS501第一次舉辦亞洲巡迴演唱會,要到台北演出時,正逢88水災重創期間。負責接洽他們的玫瑰大眾唱片,在董事長白錦松的授意下,便主動向SS501的經紀公司提出協商,雙方協議後,決定此次台北演唱會所售出門票,每賣一張,就捐出一百元給賑災單位作為公益用途。
此外,每年都在世貿舉辦、吸引許多收藏家與藝術名人到場的台北新藝術博覽會(Art Revolution Taipei),也是白錦松會到場應援的藝術平台。會場不只展出本土藝術家的作品,還有陽光基金會義賣活動,更與台灣企業界合作,成立藝術展區,由大會遴選深具創意與潛力的優秀藝術家,再號召企業界提供贊助。而每次活動開幕,都會邀請文藝圈深具影響力的人物出席。身為唱片業大老,白錦松自然不會缺席。
扣除文藝領域,為了支持萬芳醫院的乳癌防治計畫,白錦松也曾以白氏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的身分,捐贈一百萬新台幣給萬芳醫院。白錦松說,這是因為他一生中僅開過兩次刀,都在這間醫院,因此知道院方有心要設立抗癌計畫,他當然要大力鼎助。
白錦松大器源於小器,成就始於初衷
看到這裡,不能感受到白錦松的口袋多深,每當牽涉融資,尤其是他醉心的音樂市場,動輒幾億幾億地砸,毫不手軟;而當贊助公益活動時,也不吝於自掏腰包,只求能為公眾事務盡一份心力。
這是外人看他的觀點,但在員工眼中,他倒是個勤儉到近乎小器的老闆。這並不是嫌棄,而是與之接觸後,站在近距離觀察後的真實評價。遽聞,投資界習慣以『白總』稱呼白錦松,但旗下員工卻都喊他一聲『老白』。公司的各項支出都必須經由老白把關,如果不是必要開銷,能不動就盡量不動。
『錢要花在刀口上』是白錦松時常對員工提起的一句話,但除了這類叮嚀,老白還時常與員工開玩笑、採取開放態度互動,由此不難想見,為何員工敢直接用小器一詞去形容自己上司了。然而,一牽涉到唱片事業,老白就會變得嚴肅,忍不住與員工談起他心中的音樂經。看來,無論在投資界與股市圈多麼叱吒風雲,促使白錦松持續在商圈打滾的動力,仍是他心中對於本土音樂的熱情吧。
擬入主華山產
華山產險(原太平產險)增減資案延宕多時,金管會下達最後通牒,要求財務品質弱的華山產險,必須在月底前要有明確增資進度,且速度愈快愈好。消息指出,霧峰林家積極與華山產股東之一的股市聞人白錦松接觸,不排除將「經營權」全數讓出。
熟悉華山產股權結構的金融人士指出,華山產原本預定3月底前完成減、增資10億元,在此之前,已積極與白錦松接洽,談判過程中,白錦松希望拿下「經營權」的意願,已獲得霧峰林家的同意。目前,除了價格考量外,白錦松主要是擔心沒有保險實戰經驗,因而尚未最後定案。
根據消息人士轉述,白錦松可能與朋友集資,共同投資華山產,並取得經營權。而產險同業則認為,白錦松沒有經營保險公司的經驗,是否順利通過金管會這一關,還很難說。
據了解,金管會相當關心華山產的增資進度,甚至在上周邀請董事長陳建隆以及一級主管到保險局開會,以詳細了解增資進度。
根據華山產公開資訊顯示,身為董事的白錦松持股共5%,在霧峰林家持股集中的情況下,白錦松即使手中僅握有5%持股,仍列為前六大股東之一。
金融人士透露,白錦松與華山產的淵源,與過去華山產大股東量子基金的李翠芳有關,雙方有緊密的資金往來,李翠芳因而自民國92年時,大量過戶持股給喜好投資未上市股票的白錦松,白錦松因而成為太平產的大股東之一;在霧峰林家取得經營權後,白錦松並未將手中持股拋售,且順利取得董事席次;不過,白錦松平日作風相當低調,鮮少出席華山產的公開活動。
對於經營權可能「易主」,華山產昨(18)日表示,由於這次增資計畫是洽特定人,在雙方處於價格、條件談判的攻防戰時,實在不宜多做回應。
至於大股東霧峰林家為何於增資案繳款截止日(3月29日)前,僅願意出資新台幣2.75億元,消息人士指出,這與家族多數成員不願意再投資華山產險有很大的關係。